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核应急医学救援学术创新论坛第一轮通知


我国是核技术应用大国,目前正向核技术强国稳健迈步,长期保持良好的核与辐射安全记录。未雨绸缪远胜亡羊补牢,核应急医学救援是安全发展核技术的必须准备。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核应急医学救援学术创新论坛将在苏州大学举办,本期创新论坛将以国家对核应急医学救援的人才与知识储备建设需求为导向,以信息资料共享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目标,以前沿科技为特色,为在校研究生提供核应急医学救援相关科研创新的思路、方向、条件和交流平台。现就论坛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的

通过国内科研院所的放射医学、预防医学、核工程核技术等同类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交流活动,结合同领域高层次专家的学术前沿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使同学们熟悉基本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与医学救援知识,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国家政策要求,培养学生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救援能力。

二、方式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线下论坛设置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402号楼一楼会议室,线上论坛采用腾讯会议的形式,并设置吉林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分会场。

三、招生对象

核与辐射相关科研院所在读放射医学、核工程核技术、特种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计划招收80人。

四、时间

2024825日至2024829日(25日报到,26-28日论坛,29日撤离)。

五、费用

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不收取任何学习费用。

六、报名方式

本次创新论坛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请参与者通过扫描文末二维码进行报名,并填写附件参会回执+报告论文,发送邮件至hsq1737597477@163.com。经审查符合报名条件者将在全部报名结束后邮件告知。

七、论文征集

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核应急医学救援学术创新论坛交流论文征集范围:

1.核与辐射事故剂量估算          2.核与辐射事故医学救治

3.核事故应急的准备与响应         4.核事故环境影响

5.放射医学、特种医学的研究进展       6.其他相关论文

投稿需知:

1.论坛将在所有投稿论文中评选出优秀论文,并邀请进行学术报告。

2.论坛将组织投稿论文和论坛报告评优活动,优秀论文和报告颁发证书。

3.投稿论文须与论文征集范围一致,论文题目:院校-作者-题目。

4.投稿截止时间:202481日。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联络方式:

陈娜,15195602558nana8508@sina.com

何舒晴,18096518325hsq1737597477@163.com

九、单位

本期论坛由江苏省医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苏州大学研究生院、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承办,吉林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所、复旦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协办。



苏州大学

研 究 生 院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吉林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放射医学研究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复旦大学

放射医学研究所

温州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2024611

附件1  “核应急医学救援”学术创新论坛报名二维码

附件2 “核应急医学救援”学术创新论坛报名回执

单位


姓名


专业


邮箱


电话


论文题目



附件3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64年隶属于原核工业部的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2000年随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成立苏州大学核医学院,2002年更名为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2011年成立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2012年成立放射医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院。2018年获批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获批江苏省、苏州市科普基地。放射医学是我国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江苏省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特种医学”自2011年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二、三期建设项目;“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入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获得二期资助;2017年批准为国防特色学科;2019年放射医学专业获批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特种医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放射医学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临床医学(放射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放射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专任教师93人,基本形成以柴之芳院士为学科带头人力量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面向核工业、国防、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等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培养人才上拥有“卫健委放射卫生与防护培训基地”、“卫健委放射卫生监督培训基地”、“环境生态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培训基地”、“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培训基地”,积极为我国核工业、国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人才技能培训开展服务。在国内外放射治疗、核医学、辐射防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办学声誉。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身为原白求恩医科大学预防医学院。1958年在原第一军医大学防化防原子、流行病、军队卫生等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成工业卫生系,1984年更名为环境医学系,1988年更名为预防医学院,20006月白求恩医科大学并入新吉林大学,20016月正式更现名为“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院下设预防医学系、放射医学系、医学信息学系、社会医学与医事法学系共15个教研室和4个实验教学中心。学院201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卫生监督培训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组成单位,2015年与本校附属医院共建临床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2016年建立吉林大学卫生应急研究中心、2019年获批吉林省公共卫生科普教育基地。其拥有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简称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放射医学界的重要教学和科研基地,搭建了“学科/平台—团队—项目”系统循环模式,积极建设与申报各项学科建设及项目。以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放射医学学科已获批国家教育部I类特色专业,吉林省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放射生物学优秀团队以及吉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已与许多国内和国外有关单位开展了经常性双边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是我国卫生系统最早从事放射医学与核医学研究的专业机构。研究所位于天津市南开区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相邻,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研究所在六十余年发展和进步历史中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国家辐射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7年研究所被卫生部批准为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第一临床部,成为了我国核事故应急临床救治及后备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2003年国家教育部认定研究所血液内科学、核医学与影像医学以及放射流行病学为重点学科。2004年研究所被天津市认证为天津市分子核医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承担全国核辐射救治基地网络体系国家级核辐射救治基地建设任务。2009年被批准成为卫生部放射卫生教育培训基地。201412月获批为首批国家级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和救援分队之一。研究所是我国放射医学及实验核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已培养3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研究所与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完成研究生共同培养。